您现在的位置: 当药 > 当药炮制 > 正文 > 正文

百草生曾亮文四川文学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5 15:00:47

百草生

作者:曾亮文

我无法告诉你,第一棵草是何时来到村庄的。关于草的身世,也不能告诉你更多。

我只知道,草确实比我们先行抵达这块土地。

是年,冬寒暖化为阳春,生命萌动,百草复生……

温暖的信风如约而至,微甜的新雨轻柔地洒过,仿佛一夜之间,村庄里的草就绿了。

青草手拉着手欢呼雀跃,成群结队,占领着每一寸泥土,那样声势浩大。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更像是村庄的主人。马鞭草、节节草、益母草、席草、莎草、芦苇、菖蒲、酢浆草、马齿苋,随处可见,叫也叫不完。有经验的老人,也说不清村庄究竟居住着多少种草儿。草,生长在水里沟边,栖居于山冲石壁。对于生活,从容不迫,草与自然天光,应时而生,生生不息,世世代代。

先民指草为名,有的富贵,有的清雅,一个名字里就有一个故事,一个名字里就蕴含着一段文化。身份已辨,万物规整,一切秩序井然……

万物多情,百草有灵。在村庄,每一棵草都是一个精彩的角色。

结缕草贴地而生,一副谦卑有礼的模样。它们对天空没有任何欲望,远方才是它的人生目标。它们匍匐着身子,沿着地面爬行,步步为营,每生长一节,便在泥地上扎次根,不断地生长,不断地延伸,不断地开疆拓土,盘根错节的,分不清何处是根、何处是梢。

马鞭草则凌虚高蹈,显得招摇过市。它们直立在草堆里,挥动着健美的臂膀,跟我们亲切地打着招呼。它们的基部木质化,高可达一米多,它们的生命力十分强,不怕旱,似乎也不惧涝,算是草中的翘楚。据说,基督教中,马鞭草被视为神圣的花。

有的草长得人高马大,大有唯我独尊的气势。比如芦苇,它们喜欢生活在溪水或者沟渠边,一蓬蓬、一簇簇形成自己的森林群落。芦苇有着宽大的叶子、坚硬的叶鞘,一到春天生长就几乎失控,有的可以长到两米之高,它们完全按照灌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差点忘记了自己其实也是一棵草。

有的草则依旧瘦瘦弱弱的,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仿佛经过冬天的风霜后,迟迟恢复不了元气。在百草竞茂的乡村,那么的低调,那么的谦逊。这样的品行,多像是人生需要修炼的模样!

狗舌草属菊科类,并不起眼,倘若开起花来,你会惊喜地发现,草地、山坡或向阳处,四处都是它们娇俏的身影,花色金黄金黄,姿态百千,远看,真像是给村庄穿上了一件时尚的衣衫。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它们要是骚起来,还真没别的花儿什么事。魁蓟也属于菊科类,通常占领着田野的高岸和山脚,它们的叶片上披满了小刺,秉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处世哲学,总是一脸的警惕,是很有个性的草,它的花紫得耀眼,一副不甘示弱的模样。石蒜呢,则喜欢半阴半阳的生活环境,通常长在溪水的岸边,它的叶狭长呈带状,花瓣极像龙爪,花色殷红艳丽,辨识度很高。它们一副生性娇贵的样子,让人心生爱怜。事实上,它们是典型的双面娇娃,只可外敷,内服则有剧毒。谈到石蒜时,我们常常受到来自大人的警告。铜钱草,伞形科,生长在沟边及路旁草地,它们一年四季,几乎一身绿装,可谓洗尽铅华,不过,这并不表示它没有华丽的梦想,它们也会迎来开花的大好时节,它的花不并出众,远远看去,花星星点点,也是热热闹闹的,那是它们生命里的盛典。

不同的草有着不同的模样与性情,那是造物主签发给它们的永久性身份证。不管哪一种草,人生里都有大放异彩的时候,尽情地修饰着村庄。对于村庄而言,这该是多大的幸运。

已是仲春了,通往田野和山上的路几天前还稍显空阔,现在却很快就被野草全盘占领了。村庄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草场。

对于牛群来说,在漫长的冬天,一直啃食干涩无味的黄稻草,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终于,大自然慷慨地给它端来了一桌鲜嫩味美的大餐。龙爪茅、白茅、看麦娘满脸的得意,在风中招摇,肆意地生长,它们并不知道,张扬其实也是一种危险的举止,因为它们正是黄牛眼里可口的美食。牛们十分兴奋,大快朵颐,扫荡着草地,没有比这更好的快意人生了。草儿是它们菜单上最好的一道食物,它们知道,这是天赐的盛宴,属于这样的良辰美景并不很多,时不我待,得抓紧时间下手。不消半月,它们就养得膘肥体壮,目光变得炯炯有神,干涩凌乱的毛发透出鲜亮的光泽……

每天,我都要牵着牛去山野。那时候,我还没有一头黄牛个高,稚嫩的小手几乎握不住一把缰绳。但是,我深知任大责重,因为对于庄户人家来说,一头牛可以抵过几个劳力。将牛安顿好后,我和小伙伴们在草地上奔走、打滚、嬉戏,在草甸上消耗我大量的童年时光。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头牛,将自己放牧在草堆里。我们拔出茅草的茎放在嘴里嚼,下手很重的样子,我甚至能听见青草因为剧痛发出的尖叫声。幸好,草们心胸开阔,从不计较我对它们的冒失。

不同的草,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草生,它们将自己的故事讲得生动而又极富个性。它们彼此相伴,大多数遵循着春生、夏长、秋黄、冬枯的时序天道。霜冻里,它们似乎遭遇着人生的滑铁卢,偃旗息鼓,冬天仿佛宣告草的全面死亡。但是,草跟动物不同,它们才一直是大自然的赢家,即便是天寒地冻也无须补充供给,生命总能化险为夷。也有些草继承了祖先的衣钵,它们不愿随波,选择在寒冷的时节开花吐芳,它们披着绿衣,举着明艳的花朵,在惊羡的目光中穿过茫茫人世。山里的草没有什么野心,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脚步如何匆匆,它们依旧坚守自己的本真。它们,悄悄地生,悄悄地亡,长长消消,消消长长,生命的种子和基因却一直延续着……

从远处看,我们的村庄被草群结结实实地包围着,村庄里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草的包围圈,仿佛你再怎么努力,也走不出一棵草的辽阔。他们跟草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跟草打交道,显得格外轻松和自信。有经验的老人熟悉草的禀性,知悉草的用途,往往能探寻到草神秘的世界。人与草为伍,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年一年,世世代代。我们喜欢树,似乎更亲近一棵草,我们常常说站成一棵树,倒不如说活成一棵草。

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到父母的墓地上扫墓。每一次去,都发现他们的墓地上长满了杂草。因此,跟草搏斗是我清明扫墓的重要一环。也因此,每一次扫墓,我都是有备而去。我用锹将它们痛快淋漓地铲除,它们的根紧紧地抓住泥地,我总是要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将它们统统搞定。但我知道,借以时日,它们又会卷土重来,欢天喜地重新占领这块墓地,极富生命力和战斗力。旁边是村里前年去世的五叔的墓地,矮矮的坟像个土堆。由于没有后代,墓地没人打理,他的坟头已化成一蓬乱草。忽然想到“草民”这个词,真是个地道的乡村概念,人生活在草中,意味着落草为生。据说,“草民”一词的词源在孔子。我们不辩驳,因为这名字好像还挺贴切。我们普通、卑微,不引人注意,自发自生。

父亲曾告诉我,村庄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当初,我们的先祖来到这里,垦荒种地,垒石筑庐,像一棵草一样扎根在这块土地上,我们都是一棵行走的草,人世的更替像极了一棵草的荣枯,无止无息。我们与草为伴,不停地吃着草,长高、长大及至衰老,最后也变成一把草……

孩童时,我许多的认知最初来自草。大自然是生动丰富的课堂,给予我颇多的教益。

我知道哪些草有益,哪些草歹毒,哪些草能够入药,哪些草亦可果腹。父母口授心传,我自深谙于心。

一种叫布囊的草,长在矮坡上,向阳而生,植株高不过三五寸。它们的块根长得极像一个囊袋,很肥硕,可以吃,嚼起来甜津津的。有一种叫酸管的草,高约一两拃,它的管状茎剥了皮亦可以吃,酸甜可口。还有一种草,抱歉,我忘了它的名字,它的叶子呈三角形,也可以嚼着吃,只是有些酸……这些都是零嘴,我对它们如数家珍。

韭菜其实也是一种可以吃的草,状貌跟普通的草别无二致。春日时分,母亲时常提着篮子到菜园里割韭菜,我侧着头看她挥动着镰刀,她割韭菜的动作让我记忆犹新。后来,我走进市场,看到韭菜,就有一种购买的冲动。据说,韭菜壮阳,因此受世人抬举。杜甫曾写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韭菜的清香自唐诗的扉页里散发,悠悠而来。

母亲的韭菜从来没有割完的时候,每隔三十天左右就可以收割一次,割了一茬,便长出一茬,没有止境。我忆起一事,夏天,虫蚊滋扰,在玩耍中,一只虫子平白无故地闯入我的耳朵。虫子在我的耳朵里乱撞,发出嗡嗡嗡的声响,让我难受极了。我试图用手抠出来,越抠虫子越往里钻,慌得我哇哇大叫,眼泪止不住地流。关键时候,韭菜就派用上场了。母亲很镇定,捣韭汁,徐徐灌入我耳中。不一会儿,虫子就顺着韭汁流了出来。真是神奇。

稗草不能吃,因此遭人嫌弃,可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们可以用来养鱼,它的叶子嫩而多汁,是草鱼的最爱,年年被稗草养得肥肥胖胖的。一种叫斑文鸟的雀鸟,对稗子情有独钟,稗子是它们日常必备的点心。从稗草里获益的何止是人类一个。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稗草也理应受到我们由衷的敬重。

田里有种叫着荸荠的沙草,草本水生植物,它的球茎肉质洁白,味甜多汁。它蹲在水田里,举着几根针状的叶子,貌似一炷插在香炉里的线香。虽然其貌不扬,但村民很喜欢它,这我也知道,也跟着喜欢它。村民大面积种植,完全证明了它们在村庄存在的意义。

说来,村庄也是一个巨大的草药库。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患过结石,吃了半个月的草药就好了,有印象吃的是一种叫海金沙的草。我吃过许许多多的草药,时过境迁,都已经忘记了为什么服用,或者它们的味道是什么。

至于艾草,它天下闻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太过深奥,我有些似懂非懂,但我知道它们有着“医草”的美誉。朝花节前后,村里的人就开始酝酿着做艾米果了。采来新鲜的艾叶,煮熟,揉碎,再拌之以糯米粉。蒸熟的艾米果色泽翠绿,香糯可口。不过,采艾草得赶在端午节前做完,因为,它的叶子很快变粗糙,茎也迅速长高,然后就木质化。民间有“四月蒿草五月艾,时令一过当如柴”之说。过了节候,艾草只能让百姓当作柴火来烧了。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都应该顺应时间,这一点,我们必须铭记于心。

益母草、海金沙……许许多多的草被人认识,被人开发,被人利用。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本草植物这个介质得以打通。草,让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往自然的密道。

草不是来装饰村庄的,我觉得,草自出生就带着某种使命而来,每一棵草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有一种叫车前草的草,我印象深刻。它们颜色绿灰泛白,不太干净清爽的模样,花色也不醒目,在草中,算是丑女人吧。它们对土壤要求不严,哪里都可以扎根。甚至在我家的菜园里顽强地活着,抢占蔬菜的地盘和饭碗。我不喜欢它,经常铲除它,或者将它们连根拔起,但是,不消几日,又长出来了,郁葱依旧。记得那会儿,有个在南昌的远方亲戚犯了肾炎,吃过许多西药,就是不见好,后来听人说喝车前草煎的药颇有疗效。恰巧,我们学校附近长有许多车前草,我和老婆天天提着篮子去拔车前草,将它们洗尽、晒干,然后装袋给她寄过去。令我甚感欣慰的是,吃了一段时间,她居然好了。她打电话过来,言辞里满是感谢,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再次感受到中药的魔力。现在,每当看到它们,心里就油然生起一种敬畏。想来,“人不可貌相”这个成语,用在草身上也同样贴切。

其实,村里的草都是有灵魂的,充当某种济世救人的角色。

茄子与棉花应该也是草本类,只是,它们的模样已经严重脱离了草原有的样子。因着它们的实用,也是备受村民的宠爱。我们会花很多时间来培植它们。不过,它们能够入药,却鲜有人知。有段时间,大约是工作压力大,妻子的月信出现紊乱,有时两旬来一回,有时两个月才姗姗来迟。对于女人来说,月信是健康的指标之一,妻子为此忧心忡忡,她觉得自己的体内正在发生一场政变。后来,一个很好的熟人告诉我一个方子,她告诉我的时候显得很神秘,还示意我不要轻易示人。我们将茄子的根挖出来后,洗尽,切片,再将棉花的根去皮,放一起,用慢火煮汤。茄子与棉花两种植物,它们的人生几乎没有交集,但是,一旦相遇,然后合作,就会产生神奇的效应。妻子喝了一个疗程,效果就真真实实地有了。当月经如期而至时,我看见妻子眼里流出两行激动的泪水。

在村里,鬼见针的口碑很不好,在我们看来,是典型的坏草,连名字都是邪恶的。那些讨厌的鬼见针,脾气很不好,从它的旁边经过,只要稍微冒犯它,就用锋利的针来对付你,凶得很,它们仍然保留着本草原始的野性。所以,每次见到它,我就躲得远远的。后来我在书上看到,以它的全草煎服,也能起到消炎作用,被誉为不过敏的植物青霉素。书中说它:散瘀活血,消痈解毒。原来,鬼见针也是一种慈悲为怀的草。角色虽小,鬼见针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与使命。

直至现在,我已经忘了很多事情,忘记了很多草的名字。但有一株草,我从没有忘记过,我对它有着特别的感情,它叫龙胆草,长在半阴的山间。那时,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每天提着篮子,扛着锄头进山,一个人走四五里路,穿过几片田野,翻过几座矮山,然后沿着几乎人迹罕至的山区一路寻,一路挖,这件事我做得很卖力,以至于手掌上经常磨出了血泡,稍稍用力那些磨破的泡就血流不止。这些不能阻止我挖草药的热情,我总是忘记了恐惧、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全部心思都系在这棵草上。等集满得差不多了,我就将挖到的龙胆草送往药店。药店的人会给我几角钱,我再把钱如数交给父亲。能够为家里赚钱了,我觉得特有成就感,这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一直活在我的记忆里。

读师范后,我离开村庄,开始跟草分道扬镳,我私下以为,从此,我将彻底告别这些草本植物。那天,我走得义无反顾。

然而,我错了。也许是水土不服,我的身体遭到恙疾,实在难以启齿,居然在屁股上生了一个疮。毒疮越长越大,让我坐卧不安。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起,包括我最好的朋友。可这个可怕的疮不断地折磨着我,走起路来都感觉生疼。后来,我决定回家。父亲把我带到擅长草药的堂叔那里,堂叔仔细查看了一下毒疮后,扛着一把锄头就上山了。很快就采来一些药草,石蒜的球茎和一些我不认识的草。堂叔一边捣药一边宽慰我,放心吧,效果好着呢。他的话里有一种笃定,让人毋庸置疑,那应该是本草给他的经验与自信。堂叔将药包敷在我红肿的疮口上,一股清凉的感觉霎时流遍全身。不消几天,疮肿就软了,人也就轻松了。这是我再一次领略草药的神奇功效。它清凉的感觉至今仍留在我的体内。

我发现,直到今天,我的生活还是没有真正离开过村庄,也离不开这些草。生命的安康总是得益于草的庇佑。我曾经下决心离开村庄,去往远方的城市,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逃出一棵草的怀抱。

无论何时,人都离不开一棵草的滋养。这是我对草最好的理解。

以上均为节选

详情请参阅《四川文学》年第5期

四川文学

前沿

创新

包容

气象

更开放的文学期刊,更广阔的艺术疆场

作家们的心灵舞台,读者们的精神家园

扫锚上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ngyaoa.com/dypz/9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当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