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提供)
11月17日,中国国际生物医药大会暨海南国际药品保健品展览会于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各大医疗、医药企业以及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其中包括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的门人、中医副主任医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名老中医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华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车兆勤教授。
车兆勤教授,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中医药文化熏陶。他从17岁起正式踏入中医学习之路,至今已积累超过40年的从业经验。致力于食药同源、食疗溯源与中医学外治技术的溯源、传承,他将其视为对中医文化的责任担当,更是对古老智慧的珍爱与传扬。
在这个充满学术交流和医药创新氛围的大会期间,车兆勤教授就当前对“食药同源”的定义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他认为时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符合中医药的历史事实,乃是断史取义的结论。他特别强调了一个观点:给人们误导最大的是认为可以把药当饭吃,不能把食当药吃。大会闭幕后,车兆勤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深入探讨了“食药同源”的定义与发展,分享了他独到的见解与观点。
以下为本次访谈的主要内容。
在大家普遍认知中,“食药同源”的“源”具体含义是什么?
车兆勤教授介绍,“源”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指水源、源泉,引申出来源、根源之义。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源,那么,食与药的共同源头就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法则:饭是铁,馍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说民以食为天,没有食吃,会被饿死。三国猛张飞不怕死,就怕生病,因为生病让人生不如死,故有“痛不欲生”之成语。故“食药同源”的“源”具体含义就是紧随着人类起源,而产生的求生之路的源头,亦即与饥饿、疾病抗争之路的根源。正如赵朴初居士所言:“汲水得修绠,开源引万流。”
相较于大众对“食药同源”的理解,是否持有独特的观点?如果是,看法是什么,为何有这样的看法?
车兆勤教授表示,当下大众对“食药同源”的理解误区是把药物的药用价值凌驾于食物的营养价值之上,以至于把所谓的补药、补品、保健品当做主食吃,曲解主食所提供营养价值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反视其为致病因素,而不敢放心大胆地吃,产生出了许多违背人体生命科学的忌口。比如糖尿病不能吃米粥;高血压病不能吃肥肉;痛风病不能吃菠菜等等。车兆勤教授的独立观点是:所有的食物都具有它一定的药用价值。这一观点来之车兆勤教授四十年近60万人次的中医临床实践活动,以食疗为主治愈诸多的疑难病症中。也让车兆勤教授不断地深入思考“中医究竟是什么?”并且为之溯源,发现了中医之三源,即食医同源;食药同源;食汤同源。食医同源时期产生了针灸技术;食药同源时期产生了中药;食汤同源产生了方剂。
随着时代的演变,许多食物虽然被认为具有“食药同源”的特性,但在现代社会却未必带来显著的食疗作用。那么“食药同源”的“源”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车兆勤教授看来,“食药同源”于当代社会没有发挥它原有的显著作用,就是没有厘清一个“源”字。依据人类基本生存法则,佐证以考古学研究成果和史籍记载,为中医溯源,提出“中医源于食”的论。发现中医的起源经历了三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即食医同源;食药同源;食汤同源。其中食药同源的内容最为丰富,到了唐朝最为昌盛,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疗》中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他的亲传弟子孟诜著《食疗本草》,被学界称之为世界上现存最早食疗学专著,书中所述与现代营养学的原理一致。至宋医学分科的思潮萌动,以致张载在陕西横渠镇呐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没能阻挡住文化与技术分离的脚步,正中苏东坡所言:“分科而医,医之衰也。”至元朝分为十三科,从此以后食疗逐渐走向淡化之路,至明清随着西学东进,自信心日衰,中医的溯源研究止步,就出现了断史取义,忽视食物的药用价值,大谈部分药物的营养价值,让原本根深蒂固的“食药同源”的“源”,一下之沦为“药食同源”的“源”。
对比食物溯源的“源”和食药同源的“源”,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车兆勤教授认为,在为中医溯源的过程中发现,食在先,药在后。是人们在求食的过程中发现了食物的药用价值,神农尝百草的初衷是求食而非求药。故”食物溯源“的“源”要早于“食药同源”的“源”。食药同源代表着中医的起源、发展与未来。正是由于今人对神农尝百草的误解,认为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寻找药物,“一日而遇七十毒”,才得出药食同源的概念。车兆勤教授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断史取义的概念,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来自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má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还有东汉·班固于《白虎通义》中的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sì),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您重新定义的食药同“源”对于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有何作用?这一定义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健康需求?
车兆勤教授认为,重新定义食药同“源”,对后疫情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要让世界人真正知道中医的本来面目,就是溯源研究。食药同源概念的核心是,食在先,药在后。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称之为食物;只有药用价值,没有食用价值的称之为药物。因为人们是从食物的性能发现了药物的性能,所以食物的性能与药物的性能是相同的,它们都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由此可知,可以把食物当药吃,不能把药物当饭吃。
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通过食物的营养价值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通过食物的药用价值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疾病。让人们重新审视,是中医培养出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不失“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