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当药 > 当药炮制 > 正文 > 正文

古时典当,破棉袄旧皮袍竟能换银,当铺秘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1/8 16:31:11
白癜风的危害 http://www.bdfyy999.com

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大家应该会注意到,剧中人物在生活困窘时,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皮袍或棉袄到当铺典当。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此行为可能会感到十分奇怪,因为在古代,典当制度竟然十分盛行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典当这一行业的雏形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开始兴盛,成熟于唐和五代时期,而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典当业的最高峰。

据相关资料记载:“康熙三年(年),按当铺税推算,全国约有当铺二万多家”,而乾隆年间全国当铺总数达到座,这说明在“康乾盛世”时典当业十分发达。

此外,商人通过经营当铺可以获得巨额利润,《和珅犯罪全案档》中显示,和珅在被抄家前经营了75家当铺。即使是像和珅这样的巨贪,也对当铺情有独钟,这充分表明了当铺行业的利润丰厚。

到了明末时期,典当行已经深深融入了民间的日常生活,百姓们对到当铺典当地物也早已司空见惯。

当铺通常建在热闹的商业区,门前显著位置悬挂着巨大的“当”字标志。当铺的围墙很高,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盗贼,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外面的人窥视,以保护客户的信息安全。

当铺的本质是专门从事质押放贷的金融企业,简单来说就是以实物作为抵押来换取金钱的地方。当铺内有一个非常高大的柜子,大约有1.5米高,交当人必须将抵押品举至柜台上。

在当铺中,人们可以用自己不用的物品进行抵押从而获得金钱。在典当关系结束后,人们会得到一张类似于现代格式合同的票据,即当票。而当铺在书写当票时,通常会使用草书、减笔或是变化过的字,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外行人模仿和篡改。

在写当票时,当铺往往会突出所当物品的弊端,不管物品的新旧程度如何,都会冠以“破旧”的标签。比如,一般的衣物会被标注为“虫蛀鼠咬”;即使是一件完整的皮衣,也会被描述为“光板五毛”;而金表则被称为破铜表。当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存储期间有任何损害,从而避免与当户发生纠纷。

通常情况下,典当金额最高只相当于物品价值的一半。双方达成协议后,“头柜”会大声宣布当品的类别、颜色和当价等信息。与此同时,另一侧已经写好当票并完成编号登记。此时,当铺的学徒会将当款放在桌上,头柜将当品拿到后方保存,然后将当票和当款交给当户即可。

当出典人(当户)偿还借款时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赎回当物,否则将被视为逾期。在古代,典当通常按月计息,即使晚还一两天也需按照一个月的利息计算。若过了某个时期仍无法赎回,当物就会变成“死当”,并被视为当铺的财产。当铺不仅可以继续保留对典物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还可以自行处理这些物品。

这样一来,有些当铺也会进行买卖活动。例如,聚丰当的一则广告提到:“本当自出售:细毛皮货、钟表字画、珠宝古玩、绸缎呢绒、四时衣服,便宜非常”。

当铺接收的物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动产和不动产。金银玉器、古玩字画、家具桌椅、铜锡器皿、珠翠银器、白貂坐褥等物品被广泛接收。甚至连穷苦百姓也能以农具、棉袄、粮食等为抵押品,几乎无所不包。

当铺通常收纳诸如衣物首饰等轻便物品,其中以衣服和首饰最为常见。衣服又可以细分为棉、毛、麻、丝织品及毛皮五大类。字画在当铺不太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评估困难。

通常情况下,这些物品会被按照类别分别保存,这是当铺最基本的商品管理方式。在物品入库前,需先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类别分别存放。例如,首饰等珍贵物品通常存放在首饰房中,其余物品则存放在仓库的普通房间中。

当铺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将袍子称为“挡风”,裤子称为“又开”,狐皮称为“大毛”,长衫称为“幌子”,桌子称为“四平”,手镯称为“金刚箍”,银子称为“软货龙”,金子称为“硬货龙”,古画称为“彩牌子”,宝石称为“云根”等。

一般来说,当铺不会让那些拥有珍贵物品的当户轻易离开。假如有当户坚决要求较高的价格,不愿在当前当铺当物,而是选择去其他当铺时,当铺会采取一些办法,使得第二家打开时,就能明白他已经访问过第一家。

通常的做法是:如果是衣物,把衣服上身折叠时,把袖子反叠,袖口朝下,裤子折3折。如果是金器,会用试金石轻磨一下。只要到了第二家,一眼就能看出是否访问过第一家,给出的当价通常与第一家相差无几。

现在看来,将金银玉器等物品拿到当铺典当已不足为奇,然而以破旧棉袄这样的衣物向当铺借贷,确实会让现代人感到困惑不已。事实上,衣服在过去是典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尤其是在古代,衣服的典当更是大宗业务。许多当铺常收到穷人拿来典当的衣物,有些当铺甚至专收穷人的破棉袄、棉袍、皮袍、布衫等,允许随时赎回。

在唐朝以前,由于没有棉花,因此没有棉衣。有些贵族为了保暖,可以穿着裘衣等皮毛类服装,而平民们只能依靠麻衣,或者在内衣中填充乱麻来御寒,以抵御寒冷。

在当时,贫困家庭无力购买棉花面料,只得穿着一种叫做“纸裘”的服装。这种服装通常用结实的槠皮纸制作,经揉皱后不仅耐穿,还能抵御风寒,透气性相对较好。此外,它的造价便宜,可以说是平民士子出门的首选必备之物。

因此,在古代,用于御寒的衣物数量稀少,即使是破旧的棉袄也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由于老百姓无法购买布料,因此这些御寒的破棉袄在当铺里被视为硬通货。此外,只有自己的衣物可以被当户所典当。

元代以后,尽管开始种植棉花,但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当时大部分农田都用来种植粮食,因此棉花的种植量很少,导致棉衣的产量很低。

在衣物未被典当之前,百姓们的主要获取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制作,包括自己纺纱织布制衣,另一种是直接购买成衣。

从总体来看,按照四季更替更换衣物的当值高低依次为:皮袄、棉袄、夹袄、单衣。这与谚语中所说的一致:“皮顶棉,倒找钱;棉顶夹,倒找嗄;头顶单,倒拐弯;单顶棉,须加钱;棉顶皮,干着急。”

衣服的当值与材质密切相关。棉布价格越高,制衣成本也越高,因此衣服的价格和典当价值也会随之上涨。此外,衣服的大小、宽窄、做工、色彩、是否有补丁以及磨损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当值。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作品中生动描绘了自己典当度日、以酒浇愁的困窘生活:“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杜甫在唐肃宗收复长安后担任朝廷官职,然而他的薪水很低,经常要靠典当衣物才能买酒喝,时常陷入窘境。

大诗人白居易在《自咏老身示诸家属》一诗中,以“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表达了相似的境遇。在这首诗中,描写了老人前往当铺典当衣物以换取买药的钱来维持生活。

在两宋之交,为了收藏字画,赵明诚和女词人李清照夫妇甚至多次典当衣物。在南宋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我们可以频繁地发现“典衣”一词,例如在《春前六日作》中,有“典衣沽酒莫辞醉,自有梅花为解酲”的诗句。而《红楼梦》中,邢岫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在冬季典当冬衣。

晚清时期,曾国藩为了购买《二十三史》,也曾典当自己的衣服。从这些名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典当衣物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多么普遍,无论是高贵的士大夫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无法避免与典当衣物打交道。

江南农民依靠典当来周转资金度过寒冬的情况,被黄卬在《锡金识小录》中所记录。他们在冬季用粮食将当铺中的衣物赎回,以度过寒冬。春天来了就开始纺织,然后用布换取食物。到了五月份,正值农忙时节,农户们便用冬衣换取储备粮,作为种子粮。

在北方,当时的普通民众经常如此:冬天一过,百姓们就会卖掉他们的棉衣,换上单衣;而到了秋天,他们会卖掉单衣,并再添些钱买回棉衣。

既然当铺可以接受衣物作为抵押品,那么当衣物无人认领时,当铺将如何处理这些衣物呢?

有些穷人因无力偿还而无法赎回被当掉的衣物,这时它们就会成为“死当”。然而,有些富家子弟整日沉迷于吃喝玩乐,一旦陷入困境,生活艰难,他们只好将夏衣冬裘、鲜衣华服以十当五的价格送到当铺。如果到期无法赎回,它们也将成为“死当”。

按照当铺的规定,当物如果不被赎回或展期,就会被当铺自行处理以抵偿本金和利息,这种被处理的当物被称为“死当物品”。

如果没有人在规定时间内赎回衣物,当铺就会处理这些衣物以减少损失。每当积累到一定数量,当铺就会把这些衣物挑拣出来,质量好的会出售。就像《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故事一样,秦重在拜访花魁娘子前,去当铺买了一件半新半旧的绸衣,穿上后在街上悠闲地散步,练习他所谓的“斯文模样”。

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有些人会购买当铺里的旧衣服来穿,这样既花费不多,又能解决燃眉之急。

当铺会定期将成批质量不佳的衣物卖给估衣铺。估衣业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模式,所谓估衣是指穿过一段时间后重新流入市场的衣服,不论新旧,再次出售时依然被称为“估衣”。估衣铺收到了来自当铺的这些衣服后,还会再次出售。如今,河北石家庄的大桥路北有一条估衣街,正是清末民初时期典当旧衣物的地方。

后来,在清朝后期,随着价格更为便宜的洋布在中国市场的大量倾销,制衣成本逐渐降低,普通衣物的典当价值也随之下降。由于失去了典当价值,因此人们前往当铺典当衣服的现象已随着岁月流转而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ngyaoa.com/dypz/13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当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