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报道的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和营养健康食品)违法案例中,基本上都有老年人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购买产品的情节,在老年人同保健品经销商交流的过程中,都有涉及疾病的描述(比如说产品原料对一直疾病有作用,比如说某个病人吃保健品病情好转等)即使是在老年人之间进行健康话题的聊天时,都针对着保健品询问,这个“药”治什么病?,可见,把保健品当成药已经成为产品营销和消费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当然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不好的现象,对于经营者来说,是违法。对此,法规有惩处,监管有检查,商家有规范。所以,在市场上,把保健品说成药品的事越来越少。而对于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来说,这种现象只能说是一个错误,只要大爷大妈没有在公众场合或者媒体上大肆宣扬,就没有专门法规和监管的约束。在很多媒体报道的老年人把保健品当要吃的案例报道中,都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商家有意欺诈,二是老人缺乏感情寄托,主动参加营销活动被商家洗脑冲动消费。前者属于有意违法,现象存在,但是很少,我认识很多从事会销体销的商家,都在有意规避保健品产品宣传中的治疗声称,起码不会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自己卖的产品能治病。而后者所说的情感缺失是老年人的普遍心态,也不是错误消费有瘾的全部,至少不是大多数。很多老人健康素养并不低,而且老人对于花钱这件事普遍存在保守的心态。那么,造成老人老年人总把保健品当药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该有以下三条:第一是身体健康原因造成的病态认知。因为衰老,老年人普遍都患有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疾病。病人对于健康的渴求格外的强烈,也格外没有理性。由此,患病的老人在把很多非治疗的手段和非医疗的产品都当成了治病的方式。有一些凤吹草动的诱惑就坚信不疑。这种畸形异化的思维,让老年人在主观上已经把保健品当成了药品。第二是保健品本身品质和疾病的关联。保健品给人带来的是健康,健康的参照物就是生病。在产品属性上,很多保健品使用的是药食同源的的原料,在产品宣传上,保健品讲究的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在产品的作用上,保健品特别是保健食品可以改善一些非疾病的偶发的身体不适症状。保健品的这些事或多或少都和疾病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样在客观上就给了老年人造成了保健品治病的误解。第三是把治疗效果当成保健品的作用。应该说。保健品不治病,但是得了病吃保健品肯定有好处,可以减少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也可以加快疾病治疗后康复的进程。这就扔很老人认为保健品能治病。很多身体患病的老人,在吃保健品的同时,并没有停止使用药物等医学手段对疾病进行治疗,经过这个过程老人的身体好了,其实是吃药的作用,保健品至多是辅助作用。但又不少老人认为这是保健品的作用。
所以,作为监管者,应该看到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误区的深层原因,不要总认为保健品经销商在诈骗,不要总认为老年人缺乏情亲关爱被商家趁机进行蛊惑。对市场的监管要依法依规,对老年消费者的教育要有针对性。对保健品的消费宣传要讲明白“有好处,不治病”这个道理。所以,作为商家,应该看到老年人健康消费的弱点,遵纪守法,把控好老人消费与商家盈利的尺度。核心是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者,而不是卖货的鼓动者。这样的市场才能够做得安全、长久,才能够高质量发展。其实,做好让老年人明白消费保健品这件事并不难,无论是监管者做宣传的时候还是商家卖货的时候,把两句话摆在桌面上说明。第一句是:保健品不治病;第二句是。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是法定的自主自愿的消费行为。这样,老人在买保健品的时候就会减少犯糊涂的概率,商家也减少了消费者把营销当成骗销的焦虑,安心踏实地卖产品。无论如何,老人把保健品当成药品是一个错误认知,无论如何,老年人过度购买不当消费保健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好现象。监管好企业,引导好消费,是需要保健行业共治的事情,监管者要尽责、企业要担责、消费者要明责。这样才能让老年人得到更加贴切的健康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