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直言又无感
是刻意为之的炒作吗?
还有人觉得奶茶又不是必需品
大可不必
犯上厌女症,茶颜悦色不是第一次
不说别的,
卖个奶茶为什么要捆绑女性?
没想到卖个碧根果
都能想到这样广告词
茶颜悦色,无可救药了?
对此,茶颜悦色店员回应也是比较轻描淡写:“简单的一句话,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没有正面回应,这难免给人避重就轻的感觉。gif来源:鲸视频与此同时,茶颜悦色官方客服也搬出“撒狗粮”的故事:二货形容的是懒货、吃货。老板娘喜欢吃坚果但又不想剥壳,老板成了剥壳的人,然后双方想做一款不用剥壳的碧根果,用来纪念创业打拼的岁月。简单来说,“二货”其实是老板娘用来调侃自己是个吃货。为了避免造成歧义,长沙门店早就下架相关的广告宣传,因为沟通问题武汉国广门店成为“漏网之鱼”。但看到这儿我也有疑问,如果早前真的意识到了营销手段的不妥,更应该早点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很早之前就有茶颜悦色的粉丝看到,出于好心发给老板提了个醒。但老板觉得毫无辱女的意思,甚至diss对方不会独立思考把粉丝教育了一顿。上下滑动查看聊天记录(蓝色头像为老板)玩梗营销屡屡翻车“悦色”不成,反遭“怒色”这次的恶臭广告,只暴露了冰山一角。让人忍不住问一句:怎么又是茶颜悦色?茶颜悦色似乎总因为玩弄文字摊上事,屡屡被网友贴上物化女性的标签。因为“捡篓子”,捅了个大娄子,遭到网友的痛批。茶颜悦色一款长沙话主题马克杯,就曾被网友指涉嫌侮辱女性。茶颜悦色在这款主题杯上玩起“捡篓子”梗:“来茶颜买奶茶的美女很多,如果你碰巧认识一个,你可以小声告诉我们的小伙伴:‘我捡了一个篓子’。”可能有人觉得“捡篓子”就是“占便宜”,乍一看没毛病。但再仔细品品这段文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这是把邂逅美女形容成到茶颜悦色捡便宜,把女性当卖点,怎么解释都不妥。“捡篓子”事件让品牌一度冲上热搜,当时品牌方的道歉说辞是:很多文案和设计都以长沙方言为灵感来源,使用“捡篓子”是想搞得特别一点。因为“捡篓子”的负面,茶颜悦色“官人我要”的黑历史也被网友扒出来。说的就是下面这款知乎茶也产品包装。包装像套套,字里行间都是“套”,更印有“官人我要”“iwantyou”的色情字眼,以及唇印和小蝌蚪。简直比杜蕾斯还大胆,让人看了极度不舒适。当我再看背面的冲泡流程,画面更加不忍直视,“宽衣解带杯里来、沐浴3-5分钟,眯着眼YY、打入冷宫、软禁……”泡茶就泡茶,咱们好好说话不行吗?一定要加入疑似性暗示的文案,让人想入非非吗?还有这么一款“皇家马子”的周边,包装名叫啥不行,非得取名“马子”?想必大家都知道,“马子”其实就是女朋友的粗俗说法。不久之前,元气森林因为玩文字游戏翻车,从“元气森林”变成“怨气森林”。现在在我看来,如今茶颜悦色接二连三地翻车,无疑也是“悦色”不成,反遭“怒色”。“悦色”不成的茶颜悦色到底做错了什么?看完茶颜悦色的翻车案例,或许有人觉得,茶颜悦色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只不过想搞点有梗的创意罢了,是不是过分解读了?无论是无心之举还是明知故犯,有一说一,我认为茶颜悦色总是忽略这几点:一是忽略品牌的消费客群是女性。奶茶的消费主力军主要是年轻的女性消费者。毫无疑问,茶颜悦色的消费客群同样是女性受众,在处理性别问题和女性营销上要注重把握尺度。只有打从心底尊重女性消费者感受,站在女性的视角做创意,才会更自觉躲开一切敏感话题。但茶颜悦色的创意屡屡涉嫌物化、诋毁女性,问题就会被无限放大,品牌自然成为众矢之的。二是玩梗打擦边球,容易引发误解。玩梗一时爽,道歉火葬场。有时候品牌看似只是玩了一个“梗”,却会不经意伤害到消费者。宝马的“打工人”梗,李诞的“躺赢”梗,麦当劳的“5G手机”梗,都告诉我们这一点。再看回茶颜悦色的翻车历史,同样犯上玩梗的毛病,在低俗翻车的边缘疯狂试探,拿“老婆”、“官人”说事。这些话题不仅跟奶茶八竿子打不着关系,还容易引起女性不好的联想,招致非议。撇开这些梗,清清爽爽打广告不香吗?三是仗着消费者的溺爱,品牌肆无忌惮。有的品牌不惧屡上黑榜,是仗着消费者的溺爱。说茶颜悦色被惯坏了,一点也不为过。?茶颜悦色首次在武汉开业当天排队8小时,在深圳文和友开快闪排队5万号,畸形的消费行为,都实锤茶颜悦色强大的网红效应。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茶颜悦色似乎挥一挥衣袖,消费者就趋之若鹜,恰是这股网红效应把茶颜悦色惯坏了。所以每次遇上广告翻车,风头一过,消费者该买还是会买,品牌也就继续肆无忌惮。不过还是提醒茶颜悦色,不要一边赚女性的钱,一边在试图调侃她们,把自己从“茶颜悦色”做成了“茶颜怒色”。互联网的记忆很短暂,但用户对于品牌的包容度是有限的。道歉多了,大家都会有反感的一天。当消费者逐渐清醒,忠粉还剩多少?网红效应也没法成为茶颜悦色的免死金牌。你觉得是谁惯出来的?评论区聊聊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